您好,欢迎来到江苏地方网!

文化政策

千亩荷塘百种荷花平园池村是远近闻名的荷花村

江苏地方网 发布时间:2023-10-18 13:25

  南通地處長三角東北部,東瀕黃海,南臨長江,有著「江海門戶」「崇川福地」的美譽。近年來,南通著力做好「土特產」文章,打造了一批品牌形象清晰、產品特征明顯、深受遊客贊譽的村莊旅行產品。近來,「水韻江蘇·誇姣村莊」全媒體村莊行宣傳報道活動走進坐落南通市如臯市城北大街的平園池村、如城大街的顧莊社區以及海門市常樂鎮的頤生村,感受南通村莊「美的景色、美的人文、美的味道、美的日子」。
  
  激活一池春水,平園池村「開出」旅行盛景平園池村坐落如臯北郊,由藕池、竹園、太平井三個天然村組成。走進平園池村,寬闊平坦的公路延伸至村莊深處,一路串起荷花池、畫隱園、牡丹園、水竹園、采摘園、菌菇園、菊花園、農耕博物館等旅行元素。
  
  千畝荷塘,百種荷花,平園池村是遠近聞名的「荷花村」,前史上就有著栽種蓮藕的出產習俗。近年來,以「荷藕文明」為核心,平園池村打造最美荷塘、建造美麗村莊,憑借「賞花經濟」激活了村莊復興的一池春水。
  
  夏天是平園池村最美的季節,6月到8月期間來到生態藕池文明園,青翠欲滴的荷葉映襯著鮮艷芬芳的荷花,流波蕩漾在碧波之中,呈現出「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美景。作為平園池村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風俗文明和當地旅行品牌之一,每年荷花節都會招引著數以萬計的遊客前來遊覽、郊遊、賞花。已值秋季,池中不少荷葉已經殘敗,然而安靜的湖面,蜿蜒的棧道,充滿田園野趣的觀景臺,再配合上講解員的描述,紅花綠葉交相輝映的動聽景色似乎也在眼前化作為現實。
  
  「這個是石磨,推動磨棍,石磨就會開始滾動,一邊宣布『吱嗚吱嗚』的聲響,一邊磨出細滑的面糊、面粉。」在農耕風俗文明館裏,講解員向采訪團介紹著館內部分展陳的布景、用途,「像犁、耙、水車這些耕具,都是老一輩人當初吃飯『家夥』,現在已經很少見了。」巨大的水車、陳舊的犁耙、木製的獨輪車……平園池農耕風俗文明館由農耕文明、風俗文明、書畫古董展區及農耕文明體會區組成,館內收藏著本村鄉民捐獻的各類農耕老物件,復原了村莊的農耕日子記憶。
  
  平碧園入詩,池映村上畫。從荷藕工業到旅行觀光,從傳統農業村變身美景遍布、百業興旺的「網紅村莊」,平園池村的知名度不斷提高,五湖四海的遊客紛至沓來,當地鄉民也逐步從傳統農業轉入村莊旅行工業。北有藕池園、南有盆景園、東有采摘園、西有蔬菜園,家住長壽園,端穩村莊旅行「飯碗」,平園池村正講述著「詩與遠方」的故事。
  
  「盆景」變「景色」,顧莊完成天然與藝術的完美交融雲頭雨足佳人腰,瞻前顧後兩彎半。坐落如臯市城區南郊的顧莊社區,以其共同的花木盆景藝術聞名大江南北。走過村口「顧景怡年」牌坊,顧莊社區的「芳容」便展現在世人眼前。高低錯落的小葉黃楊,遒勁古樸的五針松,挺拔英俊的老榆樹……構成了一浪高過一浪的綠海。
  
  在這裏,幾乎家家戶戶的小洋樓前,都有一個「私家花園」,回廊花圃,小橋流水,清靜舒泰。「整個村子就像是一盆美麗的大盆景!」天然與藝術融為一體的景象引得采訪團嘖嘖稱贊。
  
  早在明末清初,顧莊就開始探究花木出產、盆景創作技藝,並逐步構成以顧莊人為典型代表的「因樹造型、素材與天然天衣無縫」的如派文明元素盆景風格。據相關負責人介紹,顧莊村有花農五百戶,犁地一千二百畝,其間一千畝栽培花木,有各類苗木二千四百多萬株,各式盆景一百二十多萬盆。憑借著這一份對花木的癡迷,鄉民們把顧莊成打造成集綠色經濟、美麗家園、生態旅行於一體的開放式大園林。
  
  近年來,顧莊社區全面發展村莊旅行,精心打造了竹房、梅園、雀舌園、羅漢松園和小葉女貞園等「美麗農家」樣本,構成了一園一景、一戶一品、一花一世界、一樹一天堂的「特征庭院」示範區,建成集農家園林欣賞、農家習俗體會、古董、古董、古樹欣賞於一體的旅行觀光工業基地——顧莊生態園,每年都會招引成千上萬的海內外遊客景仰前來遊園賞憩。
  
  家家栽種花木,戶戶蟠紮盆景。打出響亮的「盆景藝術」名片,顧莊社區將美麗「盆景」變為誇姣「景色」。作為著名的村莊旅行勝地,顧莊還曾先後榮獲「國家生態村」「全國文明村鎮」「全國綠色小康村」「江蘇省新農村建造示範村」和「江蘇最美村莊」等30多項國家級、省級榮譽稱號。
  
  一街一村一田,頤生村打造新式文旅體會區小小常樂賽蘇州,既有典當又有樓。一走進頤生村,錯落有致的房舍,開闊平坦的路途,幹凈整潔的河溝,清新天然的綠化環境,呈現出一幅村潔、景美、人和的幸福村莊畫卷。
  
  作為「近代榜首城」,說到南通,便繞不過「一代儒商」張謇。他主張「實業救國」,一生創辦了20多家企業。作為張謇的出生地,近年來,頤生村立足「張謇故鄉」人文資源優勢,不斷培養新式工業主體,通過保存老屋風貌和村莊肌理,打造新式文旅體會區,展現江海文明頭緒,構成現代農業、前史人文、村莊旅行「農文旅」交融發展的新格局。
  
  張謇故鄉小鎮·柳西半街是當地的搶手打卡旅行點。漫步在柳西半街,粉墻黛瓦、條石鋪路,展現了常樂老街的原始風貌。沈秀宮、南箏工坊、海門山歌、色織土布、古琴研學社、海門山羊肉等六大非遺,通過主題展現、手作體會、匠人演繹等方法,在傳承中創新,展現「半街文脈」。兜財餛飩、饅堂包子、半杯茶館、滿杯酒館……文明之外,焰火記憶也在此處得到了呈現與連續。
  
  「樂番天」家庭農場的溫室大棚裏,綠油油的蔬菜在間隔地面約一米高的塑料苗床上排排鋪開,長勢良好,棚內的電子屏上實時顯示土壤溫度、濕度和二氧化碳濃度等栽培指標。「樂番天」農業園區是近幾年村中重點打造的,以番茄工業為核心,集采摘、觀光、休閑旅行為一體的農文旅體會項目。「許多家長都會選擇在節假日期間,帶孩子來到這裏觀賞體會,感受現代化農村的進步,享用采摘的趣味,在田園景色中放松身心、尋覓快樂。」相關負責人向采訪團介紹道。
  
  做強做優景區和特征田園等文旅歸納體,頤生村已構成100畝村莊復興樣板區。通過農文旅交融發展帶動鄉民工作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2022年全年招引遊客180萬人次,旅行歸納收入4500萬元,團體收入突破500萬元,成果了村莊復興、文旅交融的典範。